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商务资讯 > 文化艺术 > 文章 当前位置: 文化艺术 > 文章

居家抗“疫”记

时间:2020-03-05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商务网    作者:李家祖 - 小 + 大

2020年春节,是中国人最倒霉的日子。它之所以是这样,其根源就是那万恶的新冠病毒无情地传播,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让人不得不居家抗“疫”,阻止它的传播。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这流行性的传染病,突然发生,让人们措手不及,既没抗病毒的疫苗,也没疗治的特效药物。居家隔离,让病毒没传染的途径,才是杜绝病毒传染的最佳方法。
我家是农村人,又是疫情重灾区的湖北省的一个小村镇,即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镇田畈村李家小营。我国虽是信息发达国家之一,但在我们农村,对这种反应仍旧是很迟钝的:大家在网上虽已看到武汉已在2020年元月22号就封城了,但大家仍旧在集镇上赶集办年货,因为这一天是己亥年腊月二十九,离除夕就这一天时间了,那些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人们,得抓紧时间赶办年货,否则就没美味佳肴招待来年来家拜年的客人。

跟往日一样,我仍旧每天起来走路。这是我退休后的一种锻炼方式,日行万步,以活动活动筋骨。这天走到街上,碰到我早年教过的学生刘大宜,他带着个口罩对我说:“李老师!今天咋还在散步啊?”

“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只要不刮风下雪下雨,照走不误!”刘大宜现在是王集镇福利院的院长,全镇一百多个孤寡老人都归他管辖,也是责任重大,我见他带个口罩,就问他,“咋的啦?感冒了?”

“哎呀!我的个老师哟!这么大的事情,您竟然麻木不仁!”刘大宜见我问他,他就对我说,“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快,死亡率高,武汉今天就封城了,我从网上得知这个消息,就把我们福利院的门也封了,任何外人不得随便进我们福利院大门,我们福利院的那些老爷老奶奶们要想出门,必须戴口罩,我是院长,不带头能行吗?!”

刘大宜今年五十多了,高中毕业后曾当过我们田畈村的村主任,后来因其工作能力棒,又细心,镇领导就把他调到镇福利院当院长,一干就是十几年。对福利院的那些老爷老奶奶们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今天他这样说,我信。

“你看!我们李家街今天还有这些人赶集,没你说的那样严重吧!”我指着在街上赶集有点儿拥挤的人群说。

“这些人还没看到通告,宜城市才发的通告,马上就要封村封镇了,我估计一会儿镇里派出所警察都要出动了,武汉是重灾区,我们王集有很多人在武汉打工,武汉被传染的人数不少,已经死了不少人了,你还是赶紧回去为好!”刘大宜见我对他说的话不信,就劝我说,“你都这么大把年纪了,在街上走路,很容易被传染的,你家的娃子们都在外地工作,真有个啥冇窍,让他们操心不划算。”

“好!我听你的,我这就回去。”见他说得这么邪乎,我就说。说完,我又顺着原路回家。

回家吃早饭时,我的老大就打电话回来了。他跟我说:“老爹!现在没事就窝在家里,不要到处乱跑,新型冠毒传播很厉害,你跟老妈两个都不要再去赶集了,我们王集在武汉打工的人多,你晓得哪个带有病毒没有,传染上了很不好瞧的。”

“好!我们的年货早就办齐了,这两天已没啥办了,我们就窝在家里不出门了。你莫操我们的心了!”我的老大名叫李生柱,在市公安局工作,连他都这么说,我想这个病毒一定很厉害,我就答应说。

“好!你们记到千万千万莫外出!”我答应老大后,老大最后再叮嘱一句,才结束了通话。

赶到中午,老二一家回来了。老二李学建,现在中国八一电影制片湖北分厂工作,二媳妇在本镇王集中学教书,孙子李文福在襄阳五中读高三。腊月二十六,李文福放假了,住在王集中学他母亲那里做作业。今天他爸爸放假了,开车跟他们一起回到老家过年。吃晌饭时,我问了他疫情的情况。他说:“搞得不好,襄阳也要封城了。今天我幸亏回来的及时,不然的话敢就困在襄阳了。”

听了老二的话,我更相信新型冠状病毒的厉害了。心里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看来,中华民族要遭受一场大灾难了!

 腊月三十上午十二点左右,老大一家回来了。他们是开车回来的。车门一开,一家三人都带着口罩。一进门,大媳妇就说:“城里口罩都卖光了!这新冠病毒太厉害了!”老大媳妇名叫娄芳鲜,宜城市疾控中心职工,“原来说给你们买一打口罩回来,没买到!”

“没买到算了!我们又不出门。在家带啥口罩啊!”老伴见媳妇这样说,就接过话头说。

“千万不要出门!我们营子里有在武汉打工的呗?”大媳妇又问。

“多得很!都有十几个!”我说,“我们又不跟他们接触,要啥紧的呀!”

“一定要记住!别出门!也不要让在武汉回来的人来家里玩!”大媳妇又叮嘱道。

“这你不要说的,昨天队长都通知了,不会有人到处乱跑的。”老伴说。

“看来我们明年上班都成问题。”孙女李婕脸上忧虑忡忡,这么早就在操心她明年上班的事儿。李婕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所公立学校里教书,已有两年时间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她可以参加公务员一类的考试了,据她说,她还想在教育上搞,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她有点儿热爱教书这个行道了。我也支持她的选择,我觉得女孩子教个书比啥都好,生活有规律,一年还有那么多的假期,工资待遇也不算低,咋不行呢?况且我也是教书出身,我觉得蛮好的。

“那也是没得办法的事儿,大难当头,我们只能听党和政府的话,在家抗‘疫’了!”我见孙女担心上班的事儿,知道她事业心强,有闯劲儿。读大学时,她就入党了,又是大学学生会的干部,在深圳教书这两年,听说搞得也不错,是整个学校里宣传骨干,他们学校里的微信公众号都是她在掌管,看来学校领导对她是比较相信的,她对上班时间操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今天见她这么说,我就宽慰她说。

“这个事儿也不用操心,国家是会有安排的。”老大见女儿担心上班的事儿,就给女儿解释说,“这么大个事儿,涉及到全国所有人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家不可能不管。”老大毕竟是国家公职人员,又是做行政工作的,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的肯定要比我这个退休了上十年的老师强,他说的话我信。

“好吧!吃饭!吃了饭好给你的爷辞坟去!”见老大这样说,我就说。

在我们王集一带,一般都是三十吃了晌饭再去祖坟里辞坟。给祖坟培土、烧纸,放鞭炮,接祖先回家过年。对于这,我不太相信,但我每年还是坚持去。不为别的,就是怀念祖先,不忘记祖先对我们的抚养之恩。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带着儿孙去给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祖父母们辞坟,目的没别的,就是教育他们不要忘记了祖先,自己的根。

吃饭时,天下着小雨,而且越下越大,似乎没停的意思。吃了晌饭,我又准备带儿孙们去给祖先辞坟,老大见雨越下越大,就对我说:“老爹!今天你就别去了,在家歇着吧,我和老二、李文福李婕几个人去。”

“这有点儿不啥好吧?”见老大这样说,我有点儿犹疑地说。我知道老大这是好意,他怕我年纪大了,路上不好走,出现意外。我一想,也是的,我今年也整整七十岁了,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诞生,虽不是同一天,毕竟有七十岁了哇。我们村里的路虽都是水泥路,但在去坟场里的那段路毕竟不好走,坎坷不平且不说,而且还要过道沟,确实有些危险的因素在里面。

“这有啥不好呢?!你不去,我们代替你不是一样的呗。”老大见我还想去,就说。

“爷!是的呀,我们都这么大了,代替你是完全可以的。”孙女孙子都异口同声地说。

见他们这样说,我只得作罢。我站在大门口,看着他们扛着锹、铁锨,向西边漕子走去。

西边漕子,是我们李家小营的祖坟场,离我家也就里把路的样子。那还是在农业社里的时候就有了的事儿,一直到现在,掐指一算,也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那里原来是个大沙包。东边是原来汉江河的古河道,西边是我们田畈村新屋场的窑场坑,这个窑场坑,一年四季装着水,靠着坟场的这边,笔陡笔陡的。我父亲的坟就靠着这个壁陡的嵻沿,我多年都担心这个陡嵻要被暴雨冲垮的,但这五六十年过去了,竟然安然无恙。我和儿孙每年来这里辞坟时,都要给父亲的坟上添几锹土,今年我不去了,就由儿孙们自个添土去吧。

“我的天!今年去辞坟的人不多!”大约个把小时过去了,孙子李文福第一个走进大门,一进门,他就发表感叹说。李文福今年十七岁了,一米八五的个头,比他的父亲李学建还高,比他的大姐李婕整整高了一个脑壳。那天他们姊妹俩比时,我还说了句玩笑话:“是哥哥呀还是姐姐呀?”他们都笑了。

“也许是封村了的缘故吧!也许是下雨了的缘故吧!”孙女李婕跟在李文福后面进来,说了她的看法。

“这两种可能都有,但第一种可能更大些,因今天一大早,队长都在微信群里发了微信,告诉大家不要出门,没过多久,队长又拿着个广播逐家逐户通知了的。”我说。

“妈!你今天早点弄晚饭,我们吃了晚饭,还要撵回城里去。”老大一回来就跟忙着在剁馅儿的老伴说。

“三十都没个闲空,连吃个饭都慌里忙的。”我见老大吩咐他妈,就说。

“他们公安上不都是这个样呗,年年过年都没说在家安安稳稳吃个饭。”大儿媳妇见我这样说,就接过话头说,“他们说要开会,安排防疫值班,我们疾控中心说不定也要上班。”

“你们都忙得很,那就叫你妈弄饭吧!”我说。

“好!老二和面,擀了我们大家伙包!”老伴剁完了馅儿,就吩咐老二说。

老古言说得好“人多好干活。”不一会儿,饺子皮擀好了。两个媳妇都坐在那里帮忙给老伴儿包馅儿。孙女坐在那里看手机,孙子李文福又跑到二楼上去做作业了。高三了,作业真是多的很,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老二给他买的作业,一个背包里全部都是作业,让我这个教了四十年书的老教师看了也觉得脑壳疼:这人生中关键一道冲刺线,不拼尽全力冲杀咋行呢?我看着孙子那虽高却单细的个子,真是有点儿担心他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

但孙子却像没事人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直干到喊吃晚饭,才下了楼。

吃了晚饭,老大一家走了。我们则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老二一家去学校里洗澡。赶他们回来,我已上床休息了。

这是我退休后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十点以前睡觉,第二天天亮了就起床去走路,走个七八千步就回家吃早饭,吃罢早饭,就开始写作,这些年来,还真有不少成就:退休初,写了一部业务专著,题目是《常规教学教程》,共有三十三万字,主要从常规教学的五大基本环节,即备讲批辅考的方法讲起,有理论有例子,通俗易懂。写完后,印刷了几本,让镇里的小学初中老师实验,效果不错。前年孙女李婕大学毕业到深圳教书,我给她印了一本,她拿去参照执行,上第一节课后,听了她课的领导和老师都说她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紧凑,是个教书的料当。孙女一下课就给我发了微信,我看她那高兴的样子,也替她高兴。

后来,我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喋血襄南》,有五十多万字,主要是反映我们襄枣宜苏区北伐革命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庞居寺门上所发生的事儿。那时我们庞居寺门上叫襄南二区,包括现在的整个王集地区和南营办事处从万杨、韩公、东台、桐树坡以北那一畈的区域。我把在这里发生土地革命的事儿写出来后,除了在网上发给一些文友看了,还自个打印了几本,给我在乡下的老朋友们看,他们反映都不错。赶他们把这几本书还给我时,已都翻薨(纸都磨成毛边纸,只差烂了)了。

2016年,我被政府抽去写《王集镇志》,走遍了王集镇的山山水水。对王集一带可说是了如指掌,这部三十四万字《王集镇志》花了我一年的时间,终于完稿通过审核付印了。接着,我又参加了王集地名志的调查撰写工作,在此间,我撰写的中篇小说《笑面女郎》在襄阳《汉水》杂志发表。并且编写了一部地名志书《王集地名文化辑要》,此书共有三十一万多字。发给网上朋友看了,大家都说不错,说我是个王集通。

地名志完成之后,又被镇政府抽了去为“王全国陈列馆”写有关襄南二区陈列室写脚本,脚本的名字就叫《汉水奔流》,用的是王全国为宜城市党史办题写的一本书名,除了编写脚本之外,还编写了一本《王集儿女英烈传》,共选择了王集地区的十个从北伐革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大约有三十一万字左右。

这些完成后,我就开始撰写我们王集历史名人的书籍,第一部是《翰林王万芳》,与杨茂云先生合著,现已付印,共计四十一万多字。第二部是《名人王全国》,也是与杨茂云先生合著。从去年十月十五日开始动笔,准备写上中下三部,第一部是《乡情熏童心》,重点写王全国的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历经半年时间,现已写完,共有三十四万多字。第二部是《荣辱铸忠诚》,重点写王全国参加革命后到文化革命结束的历程。第三部是《情真映初心》,重点写王全国改革开放一直到他离休后的历程。就是在这抗疫过程中,我也没放弃写作。《名人王全国》的上部就是在抗疫过程中完成的。

老二一家回来时,我已睡着了,进入了梦乡。老伴倒还蛮有精神,一直等到老二一家回来,因老二一家走了,我们把大门上锁了,老伴等他们回来开门。

天亮了,就是正月初一。搁到往年,家门户族来拜年的成群结队,热闹极了。今年却门庭冷落车马稀,大家都窝在屋里,只是在手机微信上发消息,祝福大家新年愉快。我也一样,一大早起来,就忙着发微信,给亲朋好友送祝福,贺新春。不一会儿,老大发来消息,说他昨天晚上一回到家,就去开了会,从昨天晚上就开始执勤了。他还说,今天娄芳鲜也要上班值班,预防紧急情况发生,家里就只有李婕一人在家了。听了老大的话,我在心里说:妈的!这个新冠病毒真他妈的混蛋,赶到一个新春佳节传播,害得大家家人难于团聚,亲朋好友难于聚会,也不知这个混蛋啥时才能被灭,真让人揪心呐!

“老爹!我建了个‘幸福健康一家人’群,对抗疫消息我随时发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照上面的信息和通知去做。”没过多大一会儿,老大又发来微信,告知我说。

“要得!你在抗疫最前线,知道的信息快一些,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对我们也有好处。”我给老大发微信说。

吃早饭后,我们一家各忙各的:老伴忙晌饭,初一的晌饭仍旧是吃饺子,馅儿是腊月三十就剁好了的。老伴迷信的多,正月初一不动刀,动刀有灾星;正月初一不倒水,倒水干活好抢场;正月初一不扫地,扫地往堂屋神柜处扫,聚财······因此,去年三十吃了晚饭,老大家回宜城去了,老二家回学校洗澡去了,我则跑到寝室看电视去了,老伴则在厨房去剁馅儿去了,那“嘭嘭咚咚”的剁馅儿声比电视里的喇叭还刺耳,让我的耳朵门子不得清净。今天她忙晌饭,只是把昨天晚上已擀好了的饺子皮儿放上馅儿包好就行了。我一放下碗,则坐在电脑前去写我的《名人王全国》上部,孙子李文福则去做他那永远也做不完作业去了。老二和老二媳妇没事则去看手机,各自给他们的同事发新春祝福短信,应酬人际交往的琐事儿。

晚上,我看新闻联播,这也是我退休后的必修课之一。因国家发生的很多重大事情都会在新闻联播上播发,这样一来,我就能掌握一些国内外大事和很多对我们退休人员有利的好消息。今天,我一打开电视,新闻联播在报告播发内容时就宣布: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江苏、海南、新疆等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看了新闻报道,我知道中央对这次疫情的重视程度了,每个中国人都不应掉以轻心,否则将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老伴忙完了,也来看电视。我跟她说了中央重视的话,她说:“这没啥,我们一个不出门,在家窝着,这还不行?!”

“那当然可以咯!只是明天老二一家要走人家,还是应该劝劝他们不要去才行!”我说。我听老二说,他老丈母刚打来电话,要他们明天早点去,她们汪家在襄阳的大嬢、三嬢、四嬢要回来。当时我听了,就跟老二说:“还是不要去为好,等这一阵过了再去,有啥不行?”老二听了没说话,我知道老二媳妇是个犟劲头,不会听的,就跟老伴说,让她劝劝他们。

“他们要去你别拦着,他们也不会听我的!”老伴是个烂好人,啥事儿都迁就儿媳妇,我跟她说了,她又给了我个和稀泥的话儿。

“李文福!你明天莫去你嘠(外祖母)的走人家,你的爹妈要去让他们去,我们在家里照样有好吃的。”我见老伴不支持我,还和稀泥,就在寻求另一个支持者,我的孙子李文福。

“我都跟他们说了,我明天不去!我的那些作业都完不成,咋有时间走人家呀?”李文福见我叫他不走人家,就说。

“不但你不去,还要说服你的爸爸妈妈也不去才行!”我见李文福表了态,就进一步说。

“那我试试看吧!”李文福毕竟大了,说话很有分寸,既不得罪我,也不得罪他的父母,用一种留有余地的话对我说。

我看李文福这样说,只得作罢。

 第二天吃罢早饭,我给我的舅舅家打电话,说今年不能给你们拜年了。我的大舅、舅舅都已过世,只有小舅还健康地活着,今年八十三岁,比我大十二岁。每年正月初二,我都要去他家给他拜年。去时顺便带点儿礼物,算是个敬意。但今年这个情况,我是不能去了,只得打个电话去拜个年算了。因我虽说退休了,但毕竟是个有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不能替国家干个啥,起码不能给国家家庭添负担。用这几天最时髦的话说,“不出门居家隔离就是最大的贡献!”电话打完了,我仍旧坐在电脑前去撰写我的小说《名人王全国》。

谁知都快晌午了,也没看见老二家去走人家的迹象,我就问坐在我旁边做作业李文福说:“你们不走人家了?”

“不去了!刚才我的嘠打电话来了,说我襄阳的几个姑嘠都不回来了,我们也就没必要去了。”李文福边写作业边回答我的问话。

“不去了好!不去了好!这下你可以专心专意写你的作业了。”听了李文福的话,我一连说了几个“不去了好”。然后继续写我的小说。

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到了晚上,我又照旧看新闻联播,今天的新闻联播对疫情发展是这样报道的: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000例;中国疾控中心称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野生动物;雷神山医院开建;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要求各地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支持湖北;全国各级财政已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12·1亿元;国家卫健委称新冠病毒潜伏期为14天且具有传染性······

“看来这回封城封村封镇还得些日子啊!”看完新闻联播,我跟坐在我身旁的老伴说。

“咋还得些日子啊?”老伴毕竟没多少文化,对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字没经过认真考虑,我说封村封镇封城还得些日子,她根本没听懂,就反问我一句。

“新冠病毒潜伏期就有14天,起码这14天是不能出去了的,况且这种病毒还不知啥人接触了的,也不知道啥时候隔离期才算完。这老二,李婕他们上班就是个问题了。”我说。

“前两天不是说2月3号上班呗?”老伴又说。

“不可能!我们湖北是重灾区,根本不可能。”我说。

“你说这有啥用啊?到啥时候就啥时候走呗,你操这么大的心干啥?”老伴说。

“到屋里时间长了,粮食蔬菜都成问题了。这出去又不能出去,屋里又没得,一家五六个人跩在屋里喝西北风啊?”我说。

“也是的,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准备的菜蔬粮食多在正月初七八的,如果真是这样,吃饭真成了大问题。”老伴听我说完,她盘算了下,还真是要闹饥荒了。

“我说这是叫你现在弄饭菜要酌量情况精打细算,不能等到没粮食了你才说话。”我见老伴有点恐慌,就给她解释说,“当然我们应当相信政府,这么大的事情,党和政府不能不考虑,我负责要不了几天,政府对这方面就会有所安排。”

“你一个平头老百姓,你晓得个屁呀!”老伴对我的话根本不信。

“你天天还在看电视,习主席每次讲话要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你知道呗?这里所说的初心,是共产党开始领导群众闹革命时的宗旨,那就是毛主席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老百姓关在家里,没粮食没菜蔬,党和政府咋会不关心呢?”我见老伴这样说我,我知道她天天在弄饭,真到了没的粮食了,她拿啥子给一家子人吃啊?!那真到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境地了。于是我就给她解释说。

“要是一旦不弄,我们该咋弄啊?”老伴仍旧有些担心。

 
元月27号,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三,新闻联播上不但报道了党中央再次开会专门讨论对疫情防控的多方面工作,而且专门派李克强总理亲自到武汉来了,孙春兰副总理从封城之日就在武汉坐镇督导,李克强总理在慰问奋战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专门对群众的生活问题作了指示。看完后,我对老伴说:“你看咋样?我说的不假吧?李总理都说话了,谁个敢不执行?!”

“你看,我们队里的队长说话了,要大家没粮食蔬菜了,就发微信告诉她,她再跟人家送货车主说,送货上门!”谁知第二天,我们队里的队长刘青绒就在微信里发了消息,要求大家有困难找她。我就把这事儿跟老伴说了,“这下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

“现在的共产党还就是雷厉风行,昨天李总理才讲话,今天干部都落实了!”老伴听了我的话,紧皱了几天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

“我跟你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好处,不光是这,国家的公立医院、解放军医院还派了好多医疗队到我们湖北武汉来,帮助我们湖北人抗击疫情呐!不光武汉有,湖北的每个县市区都有!”我又对老伴说。

“照你这样说,我们宜城也有?”老伴又问我。

“那是当然有,我们宜城来的是宁夏和辽宁的医疗队。”我对老伴说。

“这下好了,我们抗疫有希望了!”老伴眼里盈满了泪花,高兴地说。

就这样,我们一家满怀希望地盼望着早日解封,但从媒体上传来的消息看,新冠病毒似乎越来越凶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都在不断增加,且有消息传来,参加疗治的医护人员也有被传染的。看了这些消息,我们一家人替染病的同胞祈祷,希望他们尽早的恢复健康。与此同时,我和李文福仍旧干着我们的事情,老二则负责采购我们家里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用品,老伴一天三顿为我们做饭。老伴做饭最辛苦,不仅每天要做三顿饭,而且要按时做饭,特别是襄阳五中发了延迟开学的通知后,那就更要按时做饭了。因为襄阳五中的作息时间跟学生在校时一样安排,做饭的时间的掐着钟点来,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否则就赶不上下一个时段的课程安排。

在这些日子里,老大不时在“幸福健康一家人”群里给我们发来各种抗疫信息和图片、视频。我看了一个微视频特别让人可笑:那个微视频反映的是今年正月初二,有个年轻人吸着烟,哼着曲调,拎着礼品去岳父家,结果被岳父用大扫帚给撵走了,那个老人家边撵边骂:“谁教你个杂种今天到我家来?你不知道在封城封村呐?”搞的那个年轻人灰溜溜地跑了。还有就是把他巡逻的街道拍了图片发给我们,我看去汉江中学那条街道根本没一个人在街上行走。老大并在图片下面写了一句话:这么长的街道都没人行走,你们也应这样窝在家里。

“你放心!我们不会到处乱走的。”我给老大回了一句话。

 此后的日子,媒体对新冠病毒的疫情报道越来越多。此时的钟南山成了网红人物,是他来武汉判断出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而在此之前的高福院士也曾来过武汉,说起来高福先生还是国家疾控中心主任,他来武汉考察的情况所得出来的结论恰恰与钟南山院士的相反,其结论为:可防可控,不会人传人。结果误导错过了防控的良机,导致疫情蔓延,成为网上网民唾弃的靶子。正因为钟南山先生的结论,才有了封城的战略决策,也才有了后来的封村、封镇、封路的壮举。这些措施果然见效,钟南山成为网红人物那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月29日,我的老朋友何志汉先生给我发来了一首赞扬钟南山先生的诗,题目是《钟南山的肩》。这一阶段他住在武汉,对武汉的情景可以说了如指掌。他也是我们王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在《长江文艺》发表作品《管桩佬》,文革结束,他又专门在戏曲创作室工作多年,有不少作品问世,是我们宜城境内的著名作家,他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这样令人振奋的诗歌,那是一点也不稀奇的。下面我就将其作品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钟南山的肩

钟南山的肩,

堪称是铁肩。

当年“非典”欺中华,

他勇挑重担冲在前:

把研究攻关压上肩,

把诊治抢救压上肩,

“病重的都往我这儿送!”

这是一副来者不拒的肩,

这是一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肩啊,

正是这副铁肩旗帜般的引领,

才使“非典”败倒在强军面前。

是您,首先发现了SARS病毒,

又是您,领头和病毒殊死一战,

病毒报复般地将您感染,

您却把这看成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体验。

害怕你,我就不是钟南山,

害怕你,我就不是共产党员!

我才六十七岁呢,

岂能让你夺去救死扶伤的饭碗!

铁肩一挺,您闯过了鬼门关。


钟南山的肩,

堪称是大肩。

能容得长江、黄河,

能放下黄山泰山。

长江边有个大武汉,

突然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危受命您又挂帅出征。

抖一抖八十四岁的肩膀,

勇气不减当年。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您这样劝告别人,

您自己却逆向而行直奔虎山。

您累倒在火车上的那幅画面,

让每一个国人感慨万端!

八十四岁,八十四岁啊!

这比新中国还大的年龄,

还在为新中国遮风挡雨祈福求安!

画面上您那副肩的特写,

多么结实,多么伟岸!

她就像一篇无字檄文,

激昂在国人心田。

您来了,群众的救心丸就来了,

您来了,死神的对手就来了,

您来了,万众一心抗疫魔的士气就来了。

新型肺炎可以人传人。

——随着您一声宣告,

疫魔开始了胆寒。

随着您一声宣告,

多少疏漏开始纠偏。

是英明的党中央将您派遣,

是众望所归迎您上前线,

所有的理由都来自一个地方——

来自您那值得信任的肩。


钟南山的肩,

其实也是普通的肩。

也是一般人的肉骨,

也是一般人的长宽。

可是正因为啊正因为,

她承载着对国家和民族无尽的爱,

因此她才不平凡。

大爱无疆,

大爱无价,

大爱出英雄,

大爱感动中国,

这装满大爱特殊材料的肩啊,

当然她就不——平——凡!

    2020年1月29日

读了他的这首诗,我被感动了,一连读了四五遍,寅时没过卯线,将它发给了朋友圈,发给了作家群,发给了《今古传奇》杂志社的QQ群,发给了我的学生李雪辉,让她配乐诗朗诵。这样的好诗,不能让它自生自灭,它是宣传正能量的,让我们的同胞在读这首诗时增添抗击疫情的勇气,看到抗击疫情的希望,用战斗迎来抗击疫情的胜利曙光······

2月1日,从微信群里收到了两条通知:一是襄阳五中延迟开学的通知,让学生在家上网络学校,由襄阳五中教师给学生在网上授课。这段时间一直安排到2月12日,也就是正月十九日。一条是湖北省政府发出的推迟开工的通知:整个在湖北工作的人,一直延迟到2月10日再开工。我家的老二虽说是中央企业,但也在湖北境内,因此也要延迟假期了。这样也好,他在屋里,也给我减轻一点负担。买米买菜的事儿他去跑跑就行了。老二不仅跑外买,回来还帮老伴干事儿,晚上烧水洗脸洗脚,白天给一家子烧开水喝,这一切原来都是老伴干的事儿,现在老二一把揽了,也算给他妈减轻了负担。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家门中的一个孙娃子,名叫李青松的,镇里的组织委员,给我发来了一条微信,上面说的是本镇庞居村的几个养殖大户,自愿为武汉捐款,最多的捐5000元,最少的也捐了1000元,光他们那些人,就捐了13000多元。看了这则消息,我在心里想:我们王集啊,不愧是老苏区,做啥事都不忘为国家减轻压力,真是值得尊敬老苏区人民呐!于是,我把这则消息立即在宜城市作家群里发布,作家群里的蔡云先生说:“当此国难当头之时,我们作协里也应该发动一次捐赠活动。”也许作家群里的文友们居住零散,付款方式困难,这事儿竟没成行。

也就在这天的新闻联播里,播出了这些消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采取出入境管制措施;香港下船的钻石公主号乘客有确诊病例;湖北省外新增确诊病例出现首降;武汉医生李文亮确诊患新冠病毒肺炎;美国宣布新冠病毒构成美国全国公共卫生安全紧急事件,同时对中国政府抗击疫情举措表示赞赏······

从2月3日开始,李文福就在网上听课,他要用电脑,我就用不成了。每天早晨六点左右我起来,先给电脑体检。李文福则六点二十起床签到,读早书,或背古诗词,或背英语单词。这些本是自觉行动的事儿,他们老师却也有控制学生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视频抽查布置的内容,让学生不能偷懒。读书读到七点半,吃早饭。吃早饭后就开始上课。开头两周,是考试,共四套题,每两天一套。每考一套完了,老师就订正一次。做法是白天考试,晚上订正,那真是没得一点儿闲空。一干就干到晚上十一点多,赶洗了睡时,已是晚上零点了。看到孙子这样辛苦,心里真是有些疼得慌!

李文福的这些考试题,每次都要打印出来。幸亏我退休后就买了电脑和打印机,为买这些东西,老伴跟我吵了几天的架。那时候我们还住在学校分给我的宿舍里,白天吵架怕人家笑话,她就在晚上跟我小声地吵,说我是个败家的人,买个电脑也不能当饭吃,还花钱浪费电,一吵就是大半夜,让人不得安宁。这回李文福在抗疫期间用上了这些东西,我就当着老伴炫耀:“咋样?这回你不说了吧?要不是我买了电脑打印机,李文福在家里学习就抓瞎了哦!”

“都你能!你都是个能豆!”老伴也不示弱,我说了一句,她就哥哥姐姐说了一大堆话,“那些没有电脑打印机的人家,娃子都不上课了······”

“头发长,见识短!”听了她的这些话,我没直接反驳,只是在心里骂了她句“头发长见识短”。我怕骂出声来,打动了她的话头,又让我的耳朵根子不得清净,只得偃旗息鼓。

到了晚上,我和老伴再看新闻联播,中央明确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已超过15000人,上升速度超过我们的想象。我看了在心里想:照此速度,那有点太可怕了,心里有了恐惧感,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2月4日早上,我给李文福体检完电脑之后,回到寝室看每天的早间新闻《朝闻天下》,竟有我们王集的报道,报道以《湖北宜城:万名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战疫情》为题,报道了宜城市万名党员干部众志成城战疫情的做法,其中重点讲了我们王集镇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廖成国的事迹。下面我将这段视频的解说文字照录如下:

廖成国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坚守在防空第一线。他每天步行数十公里,从早到晚带着口罩、拿着喇叭走村串户宣传防控知识,为村名测量体温。连续8天没有回家和家人见面,每顿都吃快餐面和包子,晚上就在村委会旁边一临时房屋休息,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泡面哥”“喇叭哥”“口罩哥”。

问及这么长时间不回家,家里人有怨言吗?廖成国说,怨言多少都是有的,但是家人还是理解的。现在疫情严峻,一刻都不能放松。这是必须的,接到电话必须到现场去。党员干部在一线,群众就有个依靠,心里安定。

说到廖成国,也算是我的学生。他跟我的老大是同届的同学,虽不是一个班,但有时课外活动搞专题讲座时,我还给他们讲了课的,因此说也算是我的学生。2016年我写地方志时,那时按市里安排,一个乡镇要有两个村里写村志,他们村里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两个村里的写志人员叫镇里代管,我就在那阶段经常去他们村里了解工作进度。他那时已是双泉村里的支部书记,每次去了,他都在场,有时陪着他们村里的写志人员亲自调查,给他们当司机,因双泉村是丘陵,说起来七个组,那一畈转一圈总有好几十里路程。我一看这个年轻人是个实干家,肯定能把村里的事情办好的。后来我听人说,他们双泉村在我们王集镇是个先进的单位。这次防空新冠病毒战疫,他又是那样尽心尽力地带领他们村里的党员干部冲锋在疫情第一线,上了中央电视台,确实为他感到高兴。我在心里想:如果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都像廖成国这样脚踏实地地干事,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一定会获得全面胜利的。

随着时间不断往前推移,消息有悲有喜。喜的是,2月5日,武汉协和医院被感染的14名医务人员已被治愈出院;中央又明确再增加2000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湖北的张志宇、张继先被表彰并记大功。悲的是,2月6日,全国确诊病例已增至30000多人,死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这天开始,我们田畈村也开始了献爱心捐赠活动,发起人是田畈村四组的李小勇。李小勇是田畈四组李振学的儿子,在襄阳打工,这两年,他家走的运气不好,先是他父亲脑壳长瘤子在襄阳住院,不久,他母亲又因脑壳长瘤子在襄阳住院开刀,结果术后留下后遗症,至今卧床不起。当他在网上看到武汉在防疫阻击战中亟需资金,他家虽然困难很大,但他还是找到村里干部,要求资源为疫区人民捐资,当时掏出2000元人民币,交给村支部书记王林生。王林生马上在村里微信群里发布向李小勇学习消息,不几天,田畈村就捐献了18000多元的现金,交给王集镇政府去了。不久,镇里的通讯员就将此事撰写成文,在《湖北日报》网上宣传了。这次捐献活动,让我再一次看到了老区人民的精神。

2月13日,也就是湖北省武汉市走马换将的那天。我的文友杨晋先生,给我发来了一条微信。这条微信信息是首七律,没有题目,但反映的内容却是指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抗疫战斗必将取得全面的胜利充满了信心。现抄录如下,供大家鉴赏:

七律·无题

封城闭户少行人,我欲穿云望楚津。

惆怅晴川空入目,相思陌柳枉迎春。

心随万众驱妖雾,爱助千家扫疫尘。

最是疾风知劲草,江山劫后焕然新。

      2月13日早,咏毫拙章雅兴奉赏 · 友杨晋。

短短八句话,把一个居家抗疫诗人的百般情思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了:此时,已封城二十余天了,寒冬已过,春天来临,但因疫魔肆虐,却阻断了诗人回家乡的路。晴空下遥望汉江渡口,行人稀少,心里惆怅满腹,难于释怀,那田园随风摆动的杨柳,虽已吐露新芽,却无人鉴赏其婀娜多彩的身姿,岂不是枉自迎来明媚的春色!接着诗人又笔锋一转,来写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那种万众一心抗疫情磅礴气势,我的心跟全国人民一样,参加了驱妖雾的战斗行列,别看时间还长,但这正是体现全国人民坚强意志时候,神州大地经过一场劫难之后,更将焕发了勃勃生机。

我慢慢读,慢慢品味,越品越觉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于是就在手机上写下自己对这首律诗的体会:“有意境,跌宕起伏,宣传了正能量。”发给我的文友杨晋。然后又发给宜城市作家群里,让众文友品评鉴赏。没过几分钟,文友们纷纷发来品评信息,皆称这首律诗乃上乘之作,书法家协会的廖明志主席竟将其书写装裱成条幅,发在群里供众文友欣赏。

我看朋友的诗作在作家群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真替他高兴:我的这个朋友读的书并不多,只读了个初中一年级,就因当时的社会潮流而弃学务农。改革开放以后,他第一个踏入商海,在襄阳做生意,经过几年拼搏,成为襄阳有名的商业企业家。后来就在樊城买了房子,创办了公司,并且成为商会里的干部和樊城区政协常委,一家子都从王集搬到襄阳,成为大城市里的人了。近几年,他退休了,从襄阳回到新观老家,在老家他家原来的屋场里盖了幢别墅,一个在家安度晚年。去年年底,他到襄阳和家人团聚,结果因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襄阳跟湖北其他城市一样,被封城了。他想回到老家,跟儿时朋友团聚,却不能了,因此写此诗以抒情怀。

后来,他又给我打电话,说他十分想回来,问我有无办法,我对他说:“抗疫情是中央决策,我们必须听中央的,在无抗病毒疫苗和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居家隔离是阻止病毒传染的最佳办法,我们一定要听中央和基层领导干部的话,不出家门就是对抗疫工作的最大贡献!”他听了我的话,只得作罢。并且自拍了一张照片让我看,说他胡须已长多长了,并在照片下方写了一句戏谑的话:“再过数日,吾将成美髯公也!”我仔细一看,胡须确实有两寸长了,我在电话里究其原因。他说:“去年腊月去时,只准备到那儿团了年就回来的,啥东西也没带,又不能出门,只能任由他长。”我听了一想也是的,本不准备在那儿长住,咋可能把啥东西都带到呢?唉!这都是新冠病毒惹的祸呀!

2月20日,我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完成了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名人王全国》的上部《乡情熏童心》的初稿。此时,疫情虽还在上升,但确诊人数却在急剧下降,除湖北省外,其他省市的确诊新增病例已为零增长,很多大城市已在复工复产。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将我的新作发给跟我比较亲近的文友提意见斧正。他们看了我的初稿,都很高兴,也把他们的新作给我发过来,让我品鉴。我看了之后,他们大多写的是有关疫情方面的诗文,我将其中的几篇佳作也给大家晒一晒,让大家品鉴。

第一篇,是首题为《 心情 》的诗歌:

心 情 

文 · 娲石逸仙

疫患日走低,阴暗亦放晴。

阳台花更艳,草坪现绿茵。

近窗闻鸠啼,远观树飞莺。

喜禁猎禽兽,物物俱太平。

自然永和谐,人须菩萨心。

      2020年2月20日14点33分于襄阳


娲石逸仙是我们田畈村的人,名叫王生建,娲石逸仙是他的网名。老家住在李街北街,隔我们李家小营只有里把的路程。他家弟兄三人,我跟他二哥是同班同学,一直在一起读到初中毕业。从小他都认识我,因我们去南营读初中时,经常约他二哥跟我一起走。后来他长大了,读书了,当兵了,当兵回来他就参加了工作,我那时也在教书,每回他回来,总爱到我那里玩,我们的话题多是谈文学,因此就有了共同的爱好,成了文友。我写的东西给他看,他写的东西也给我看,发表不发表那再其次,主要是愉悦性情,修身养性,自得其乐。今天我看了他的这首诗,觉得写的很是不错,就把它发在作家群里,让我的那些文友们欣赏:在抗疫阻击战捷报频传的时刻,读了这首诗,一定会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文友们能不受感染么?


第二篇是题为《错字》的小小说:


错 字

文/耿道红

晚上,我正坐在软椅上,吹着空调,抱着儿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享受着天伦之乐,突然有人重重的敲门,我不悦地冲门口嚷道:“疫情期间,不让串门!”

“我是小区的临时书记。”门外有些生气地回道。

我一听书记两字,心里更犯嘀咕,这些党员干部不好好执勤,想跑我家出什么幺蛾子?我不快地拉开门,一看,本能地往后退了一步——门前站着一个从上到下全是白色的人,而且还有白雪花儿从他身上往下掉。

“你咋了?”那人吃惊地说。

“不是,你咋全身都是白的?”

“你不知道今天下雪呀?”他不解地望着我,顿了顿又说,“王集一个蔬菜种植大户捐给我们小区一车包菜,在小区微信群里通知了,白天你没去领,我只能给你送来。”他将一袋包菜丢到我脚前,不待我反应过来,就转过身,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楼下走去。借着楼梯间微弱的灯光,我发现从他身上抖下来的雪在楼梯里变成一滩滩清晰的水印,心里有些不好意思。

我知道,自从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一个不起眼的水产市场出现后,随着返乡人员陆陆续续地回来,我所在的这座鄂西北小城,一夜之间也封锁全城。所有党员干部、医护人员都放弃假期,不分昼夜地在外边忙碌着。

作为一个牛奶经销商,除了意识到疫情的可怕之外,我心想,你们这些平时看上去意气风发的党员干部们,现在终于轮到你们不意气风发了。

我把那袋包菜拎到厨房后,费了好长时间,才从软椅下寻出手机,打开一看,小区微信群里果然有领包菜的通知。心想,那个种植大户为什么要给我们捐菜呢?他不知道卖钱吗?他图什么呀?真是为了显示大爱精神吗?我想着想着,突然眼前一亮。

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顾不上吃早饭,去找到小区临时书记,向他表示,只要给我开张生活物质配送工作证,我愿意捐赠一些牛奶。

书记看了我一眼,笑着说:“捐赠是自愿的,不搞利益交换。牛奶属于民生保障物质,只要条件符合,资料齐备,不用你跑路,我们帮你跑各部门,给你办好工作证。”

我嘴上说是自愿捐赠的,心里却想,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我交齐了资料,在一张人员审批表上草草地将自己的名字填上后,才发现自己名字的“玉”字有点儿像“王”,想把那个点点上去,却又想,不就是个字吗,能有个啥?!

谁知才过了一天,小区临时书记就把制好的工作证交到我手上,开玩笑说:“你是楚王呀,能为楚王服务真荣幸!”

我不解地看着他,说:“我叫楚玉。”并掏出身份证,递给他。他看了我的身份证后,笑意的神情一下没了,自言自语道,“表上写的字太草,我把‘玉’看成‘王’,真是的,得再跑一趟。”

“没事的,路上巡逻的人,不一定会那么认真看的。”我漫不经心地说着,并把工作证在手里捏得紧紧的,生怕她会跑掉似的,心想只要有个证,就可以大卖牛奶,管他是玉呀还是王。

“必须销毁重新办证!”他口气坚定地说。我手中的工作证几乎是他夺走的。唉!人家毕竟是书记,又是人家办来的,我自然没底气将工作证抢回来。

书记走后,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急忙打通书记的电话,仿佛他就在我跟前,一脸谄媚地说:“书记,你别生气,是我不会做人,你只要把证还给我,我就拿两条大众化的烟给你······”

“神经病!我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你还给我打这种恶心电话。”书记怒气冲冲地说完这话,将电话挂了。

我先是一脸的懵懂,转而怒气冲冲,冲着自己的手机道“什么玩意儿?明明想贪,这会儿却装清高,真不是个东西!”骂完了,心里觉得好受一点。可渐渐地又为工作证发愁。

晚上八点多,被我丢在一边的手机唱起了“山歌”,我一看,是临时书记打来的,要我去小区门口。心想这个时间点让我下去,工作证的事肯定有搞。于是,心中那个近乎熄灭的希望又亮了起来。只是觉得,不是两条烟能够解决的,不然他不会打这个电话。

我咬咬牙准备了下,朝小区门口走去。老远,见书记坐在大门那儿一顶帐篷下,向我招了招手,嘴里大声喊道:“弄好啦!弄好啦!”

快到跟前时,我看到帐篷正上方挂着个很亮的小灯泡,书记正左手拿着工作证,右手握着筷子狼吞虎咽地吃着泡面,想几天没吃饭似的。唉——,堂堂的书记,咋能吃方便面呢?泡面又没营养。再说,就算吃,应该喝上一杯牛奶才是!

到了跟前,我才发现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一看就是没睡好。头发像鸡窝似的趴在头皮上没有色泽,看样子一个星期没洗头了吧。还有胡子也拉碴的,很久没有刮过了,只有胸前戴着的党徽亮亮光光的。见我到了,他把嘴里正在嚼的一口泡面咽下去,将左手中的工作证朝我递了过来,就在我伸手去接时,他却又收了回去问:“我的大中华烟呢?”

“我、我、我我我买。”我与去伦次地说。看我窘迫的样子,他突然哈哈哈大笑起来,“你把我们共产党干部看成什么人了?!”并把工作证塞到我的手里。

我捏紧工作证,抬起头,看到书记那笑是一种开怀、如释重负的笑,又是一种温暖人心的笑。我望着泡面桶怯怯地问:“书记,你就吃泡面呀?”

“不吃泡面吃啥?饭馆全都关门了,想吃别的也吃不到哇!其实这就不错了,最难的是那些来支援我们的医护人员,远道而来,随时还有被感染的危险。”说完,他将盒子里最后一点汤吱溜喝完说,“不早了,快回去,莫让家人操心,还有,字以后要写规范。”

书记的一番话,是我愧疚不已。快到家门口时,我决定把库里的牛奶全部捐出去,送给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耿道红是我们宜城市作家群里的秘书长,年轻,是商业企业家,专买牛奶的,我们作协开会,他总是把他的牛奶带了去,让我们无偿地品尝,我们都对这个年轻人看好。他的这篇小说反映了党员干部在抗疫前线的风貌,让我们又看到了党的优良作风回到了群众之中,也是挺感动人的。

当然,我的文友们当然不止发来这两篇诗文,我之所以把他们选在此篇文字内,是因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抗疫情况的。这些诗文后来都登载在不同网络刊物上,成为激励全国人民抗疫斗志的檄文,起到了激发斗志不可估量的精神食粮。

这些日子,疫情通报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逐日下降,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不是被诫勉谈话,就是让他们卷铺盖走人。2月23日,习近平主席又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号召全国人民再接再厉,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抗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看到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也按捺不住心中激情,口占一绝,以释情怀:

扫除妖霾曙光现,抗疫前线捷报传。

众志成城再努力,再接再厉谱新篇。

刚刚吟罢,老伴喊我和孙子吃饭,我答应一声,就和孙子说:“文福!下楼吃饭!”

孙子虽答应了,却迟迟没见行动:这些天来,他们的作业越来越多,检测的频率越来越高。听说,至今仍旧没有推迟高考时间的消息,截至6月7日高考,还没得一百天了,老师给他们加担子,他们也给自己加担子,每天六点二十起床,晚上十一点半以后休息,一天三顿吃完饭丢下碗就上楼了,从没见他潇洒过一回。

在此之前,只要在家里,他总会邀约我去村前村后散步,这些日子也是防疫战况紧急,他再也没有邀约我了。看着孙子这样辛苦,心里着实难受!

好消息不断,坏消息也有。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有的殉职,有的倒在去病房的路上,他们是抗疫时期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这些日子里,我在宜城市作家群里又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个名叫听风观雨的朋友,听说他是公务员,在农村农建局工作,是一把手。这个年轻人很勤奋,身兼重责,还勤奋笔耕,在群里经常看到他写的文章,文笔很是不错,语言流畅,构思独特,颇有自己的风格。自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役打响之后,他一直在南营办事处督查防疫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歌和通讯报道的文章,下面我将他在南营督办疫情的文章晒出来,以供大家欣赏。他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我的‘战疫’故事》。

我的‘战疫’故事

2月29日,是我到南营办事处督导疫情防空的第31天。

1月29日晚,我根据宜城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安排,到市指挥部第六督导组督导南营办事处防疫工作。在南营办事处督导疫情防空工作的三十一个日日夜夜,我与督导组领导和同志们一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督导工作,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督导,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截止目前,南营办事处实现了25天新增和疑似病例零增长。

真督实导,在战“疫”中践行初心使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曾在宜城日报社工作,参加过宜城市抗洪抢险、抗击SARS工作报道,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认真学习指挥部防控工作文件精神,仔细研究每天的督导方案。在督导组领导的指挥下,深入南营办事处20个村(社区),121个组,开展防控督导,每天行驶150公里、步行10多公里,走村入户现场督导村组防控、全民体温检查、大消杀、物资代购、困难群众慰问品发放、环境卫生等。工作中,要敢于碰硬,对防控从事没到位,全民体温监测工作落实不到位,卡口值守存在薄弱环节的地方当场指出,限时整改,跟踪督办,直到落实为止。在南营与办事处同吃同住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坚持到各卡点检查夜间值守情况,很多时候工作到十一点。同时,对共性问题,积极建议建策。根据春耕工作需要,我建议对下地劳作的群众,建立登记簿,在作业地点比较集中的地方,由村组干部监测体温后跟踪服务监督等,得到了南营办事处领导采纳。

以笔为枪,助力南营战“疫”。我右臂萎缩,患有偏头疼的老毛病,医生反复要求,不要熬夜和过度劳累。我克服身体困难,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采写一线战“疫”新闻。用自己的《爱民心语》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先后推出《南营战“疫”群英谱》、《南营故事汇》等系列报道,总结推广了南营战“疫”工作经验、群众捐赠典型、志愿者楷模等。《艾书记暗访记》《我在南营督导的日子》《南洲村一封感谢信火了》《南营办事处战“疫”春耕两不误》等新闻作品被《襄阳日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百度新闻》及楚都宜城网等多家媒体刊登。在南营督导期间,还推出《朱爱民战疫诗选》五个系列,十六首诗,其中两首诗歌被《湖北诗歌》刊用,《我在农村疫情防控一线》《我在疫情防控督导一线》《雪地上,那些熟悉的身影》等诗歌,用磅礴的正能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共鸣,汇集了我市战“疫”一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受到了市委书记郭静、市委常委副市长何晓波、市政协副主席黄桂芳同志的称赞。

牵线搭桥温暖困难群众的心。我担任过十一年住房保障科长,对困难群众有这天然朴实的感情。市区公租房低收入困难群众生活牵动着我的心。在南营督导期间,我先后组织爱心人士为市区公租房家庭捐赠了5万多斤白菜、包菜、山药。为公租房小区工作人员捐赠了30只体温计。南营办事处困难群众因疫情影响,大量蔬菜无法销售,我主动联系宜城物业协会会长胡进,向他们推荐南营蔬菜。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物业协会一次性采购了价值6000元的蔬菜。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收兵,我会一如既往地和勤劳善良,有大爱、知感恩的南营人民并肩战斗,一起迎接胜利,一起拥抱春天的太阳。

看着这位基层干部的抗疫故事,我从心里敬佩他们:他们做的虽是极其平凡的小事,就是因为这些小事,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他们跟那些尸位素餐昏官、庸官相比,他们是高尚的,他们才是人民的公仆。

翻开这几天的疫情公报,全国的确诊病例越来越少,3月2日跟3月1日相比,仅只增加1例。治愈病例越来越多,死亡病例也在急剧下降。此时,我推开窗户,窗外的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枫杨垂柳也绽出了新芽,在春风里荡漾,欢快的鸟雀在远处绿荫里欢唱。太阳升起来了,神州大地又是一片艳阳天······









上一篇:隔离中,依然看见你的美

下一篇:财政巾帼抗疫赞

襄阳商务网 | 襄阳 | 创业合作招商合作
襄阳商务网 www.xysww.com
地址:湖北襄阳襄城檀溪路18号襄阳万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512788 3366999 13607272288
邮箱:759899098@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鄂ICP备11006419号-1
公安备案号:42060202000006

 |   QQ:  |  地址:  |  电话:   |